日语赋予小编太多的性格和语言习惯,造成了小编不光在写日语文件时会采用“以上です”,在书写一些汉语文件时同样会采用“以上”作为结束语,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习惯。
很多人会觉得我可能被日本文化影响太深,觉得我这样的确不太好,但是小编并不这样认为,用“以上”作为结尾的文章会让小编感受到极大的仪式感,就像各位明明可以在电脑上看完一些电影,但是依然还会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个道理。
还有类似美国电影的结尾会出现“The End”以及法国电影结尾会出现“Fin”也是同一个道理。
在写作的结尾加上“以上”除了能够增加仪式感,还能够向各位观众或者读者老爷们凝练的反映出
“以上就是我严谨思考以后的观点,我会对我所说的每一个字负责,尽我所能去不偏不倚的看待和融合一切观念,这些所有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很多人不服气了,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上下五千年,难道没有这样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文章结束语吗?
如果你硬要说的话,汉语中的“完”字的出现率可谓是最高的,但是小编一般不会使用。
因为“完”字给我一种冰冷的感觉,没有散发理性的光辉,反倒像是在和他人置气,一个字都不愿意多说。
但是换成“我说完了”、“就是如此”又显得太口语,像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
将前两个词翻译成英语也是同样的效果,无论是“That's all”还是“so much for sth.”也都显得比较口语,因此和汉语比较类似的日语结束语就成为了小编的首选并且沿用至今。
而且小编也更习惯日式文章有头有尾的表达方式,往往在文章最开始添加上“编者按”,最凝练的表达小编想要表达的全文主旨。
通俗一点来讲的话,日本人在说或者文末写上“以上です”的时候,就是在说:
“事情就是这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个情况,具体是怎么个情况还要大伙讨论,我的建议你用的上就用,用不上就拉倒。”
用“以上”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是否是“不爱汉语”的体现呢?
小编的回答是恰恰相反,反而这是热爱汉语的体现。
日语在古代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汉字,学习了大量古汉语表达中更加凝练和准确的表达方式,极大的减少了古代日本的“沟通成本”,在一方面是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而在近现代的中国相对于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来说是落后的,中国大量的学习了日语的近现代表达方法,国父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时,先烈李大钊先生在翻译马克思主义文献时,都大量借鉴了日语词汇,比如将“德律风”改为了日语中的“电话”。
而《新青年》杂志中提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也都在后来借用了日语词汇中的“民主”和“科学”,并沿用至今。
小编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十分希望汉语是一个极其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够在将来包容一切新鲜事物。
而近些年小编的确也看到大量的日语词汇开始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颜值”、“干物女”、“宅男”等等。
汉语在新时代应该更加有气量去包容一切更为恰当的语言表达新方式,让汉语大树茁壮成长!